增速领先的几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5%,汽车制造业增长2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4.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6%。
控制总量就要调整结构,选准投资方向,提高投资的效率,为此政府要管好管规划布局、政策导向、信息发布,企业作为主体要改进和规范投资行为。李毅中还提出,加快落实向民间资本开放,吸引更多非公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月30日,李毅中参加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时做出了以上表述。国家主要管规划、布局、重大自然资源的配置以及政策导向、信息发布等等,要落实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李毅中建议,加强调控要防止房地产过度扩张、抑制城市盲目扩建,加快基建要从长计议,工业投资要有进有退、消化过剩、优化升级。调整投资结构,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短板领域的投资引导,从而提高投资的效率。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
发改委公布了80多项属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要细化方案,加快兑现,取得经验以后在其它行业推广。他认为,上半年,国家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见到了一些成效。也可能因为误读了中国领导人关于马六甲困局的说法。
但文章认为,事实上,谋求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资源只是该地区主权之争的一个表现形式。但是中国是用能源开采活动来证明主权和控制权,而不是反过来的顺序文章称,中国争夺领土的做法也不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据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这里的石油储量在6000万桶到1亿桶之间,大约相当于中国不到两周的石油消耗量,天然气储量在一两万亿立方英尺左右,相当于中国3-6个月的天然气消耗量。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特有的能源安全弱点必定影响着它的战略思维。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8月5日发表题为《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那些小岛礁》的文章称,在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及其他邻国因有争议的海洋领土而争斗时,人们通常认为能源是这场争端的核心。
中国最近一直在采取的战术是,表现出对有争议区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的样子,为此它做了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上所做的事情:勘探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中国是用能源开采活动来证明主权和控制权,而不是反过来的顺序。文章说,中国远非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石油产量居全球第四位,可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页岩气储量。此外,虽然中国近八成的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但这一数量只相当于其石油消耗量的一半。
报告估计,在南沙群岛附近可能没有石油,天然气储量也不足1000亿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约合0.028立方米),只相当于中国一周的天然气消耗量。换句话说,如果美国试图封锁中国的石油,它也要面对自己的马六甲困局。在中国与日本存在争端的东海海域,碳氢化合物资源也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能源并非这场争端的关键?文章称,美国能源信息局201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南中国海有争议区域可能没有多少常规意义上的油气资源》的报告。
通过主权而不是能源的视角来看待南海和东海争端让这些问题变得棘手得多。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战略来申明对有争议海域的控制权,如提高自身军事实力,寻找历史依据来支持自身主张,以及通过外交手段来确保东南亚声索国不会联手对付中国等。
文章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希望尽可能多地开发全球能源资源,不过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谁拥有这些资源。即便如此,中国依然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能源需求。
文章称,能源是可以分割、可以共享的,主权却不能。这可能是因为错误地将中国与日本或新加坡这些自身资源匮乏的地区相提并论。这也清楚地说明了联合开发能源的做法为何不大可能奏效。换句话说,中国无需通过打仗来确保本国的能源供应,它只需从全球市场上购买就行了。文章说,如果能源是中国领土争端的首要问题,那么提出领土诉求的各方更容易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也可能因为误读了中国领导人关于马六甲困局的说法。
文章认为,开发南海或东海的资源事实上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能源局面,特别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源头,因此,任何新开发的能源都可以被理解为最终流向了中国。但文章认为,事实上,谋求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资源只是该地区主权之争的一个表现形式。
因为全球能源市场存在着流动的特点,多开发一点能源就意味着全球供应量的增加,价格则会随之下降,而这会让中国直接从中受益,哪怕新增加的能源并没有流向中国。虽然美国海军能够封锁马六甲海峡,但封锁马六甲海峡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打击会重创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济。
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并非因为国内资源匮乏,而是因为国内需求巨大据介绍,16月,钢铁、电解铝行业投资同比分别下降8.4%、31%。
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增速较快,在生物药品制造、第四代移动通信、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增长点。重点钢铁企业从3月份开始实现盈利,前5个月实现利润17.5亿元,其中5月份实现利润28.5亿元,环比增长1.3倍,钢铁行业4、5月份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煤炭价格大幅下降。船舶行业逐步企稳向好,上半年承接新船订单408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8.2%,前5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9.2%。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78%。
国家发改委方面表示,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技术在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提高医疗和养老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第三产业增速继续快于第二产业。
对继续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国家发改委指出,将抓好已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措施方案落地。这是记者昨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的。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中,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生产增速同比大幅回落。落实好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有序转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上半年,我国钢铁、电解铝行业投资同比下降,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润同比大幅上升,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特别是,前4个月水泥行业实现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09.3%从支持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应对西方制裁。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要求政府认真研究制定措施,以全面应对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
美欧将乌克兰危机持续恶化归罪于俄罗斯,并于近日对俄实施新一轮制裁措施,内容涉及金融、军工和能源等领域。据俄罗斯总统网站消息,普京当天表示,西方的制裁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采用政治手段对经济施压违反国际惯例,也不符合国际法规定。普京表示,他相信俄罗斯政府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
既要支持俄国内产业的发展,又不能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普京指出,制定应对措施时要极其谨慎,要同时兼顾企业主和消费者的利益
本文由如臂使指网发布,不代表如臂使指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iup1n.scrbblr.org/tnw/9642.html